6月7日,歐洲議會將對歐盟碳邊界調整機制(CBAM)提案進行最終投票。路透社報道說,在投票前夕,歐洲一些行業游說者擠滿了布魯塞爾,歐盟立法者已經被游說者淹沒,一些行業敦促他們縮減這些提議。
這一次,歐盟立法者需要討論和投票的不僅僅是碳關稅,還包括對歐盟碳交易體系((EU-ETS)進行升級改革,以及從 2035 年起在歐盟內有效禁止新型內燃機汽車銷售等舉措。當然,最讓業界關注的還是CBAM,因為這是一項關稅,除了涉及歐盟內部企業的競爭力,還會影響其他國家和地區的出口貿易。
5月17日,歐洲議會的環境委員會(ENVI)投票通過了關于建立碳邊界調整機制碳關稅的立法報告。這份由ENVI負責起草代表了歐洲議會立場的CBAM立法報告,相比于去年7月歐洲委員會發布的CBAM草案,征收范圍更廣,實施時間更早。除了電力、鋼鐵、水泥、鋁、化肥外,還同時將煉油、制氫氨、有機化學品、聚合物等碳密集行業也納入征收范圍。歐洲議會還希望CBAM計劃從2023年1月1日開始實施,過渡期到2024年底,比歐盟委員會的提議早1年。為碳定價并非易事。在過去的二十年里,隨著其排放交易系統 (EU-ETS) 的發展,歐洲已成為碳定價政策的世界領導者,這是有史以來第一個也是最大的約束性碳市場。
目前,歐盟提議的CBAM機制,則力求在進口商品上復制EST碳價格,讓歐洲生產商和國際競爭者支付相同的碳價格。簡而言之,CBAM 渴望將歐盟日益增強的環境雄心與全球貿易相結合,努力使歐盟成為氣候中和競賽的全球領導者。
雖然通過對碳排放收稅或費來減少碳排放,是一個國際大趨勢,但CBAM本質上是一項關稅。先前歐盟行之有年的碳排放交易系統僅涵蓋歐盟境內的碳排放,CBAM的實施讓境外商品也受到管制,原本的環境議題,成為經濟與貿易議題。歐盟如果在沒有國際協調的情況下采用CBAM,或者將范圍不斷延申,可能會將潛在的氣候盟友推入貿易戰的敵人地位,危及未來的氣候合作。而且,CBAM如何與世界貿易組織(WTO)的規則兼容,也是一個問題。
所以,在歐盟鐵了心要推碳關稅之后,美國、日本、英國等發達國家跟不跟,如何跟,是一個非常具有爭議的問題。不過最近的一些消息顯示,美國共和黨與民主黨似乎在碳關稅問題上逐漸達成一致,但還需要很長時間才有可能推出;英國則緊跟歐盟步伐,可能會很快推出,而且機制基本相同;日本、韓國等亞洲國家,也正在醞釀之中。可以預期,歐盟的碳邊界調整機制加速,將在全球范圍內產生連鎖反應。

如果你不能打敗他們,那就加入他們。這似乎是歐盟一些貿易伙伴在歐盟碳關稅問題上的態度,CBAM是歐盟委員會去年提議對從氣候監管較為寬松的國家進口的商品征收的費用。2021年3月,在歐盟CBAM公布前不久,美國氣候問題特使克里還警告歐盟,不要采取這樣的措施,稱這將“對經濟、關系和貿易產生嚴重影響”。
但是一年之后,美國現在正在考慮建立自己的CBAM,英國也是如此。美國的碳關稅提議,最起勁的是民主黨人。在歐盟提出CBAM之后,美國民主黨議員也推出來其構想的美國版碳關稅的立法草案,擬對減排力度不足的國家出口到美國的商品按照相應碳排放量征稅。據估計,如果該方案得以通過實施,將直接影響美國約12%(約2.3萬億美元)的進口。
但美國共和黨和企業界對這個方案一直不感冒,一是美國很難統一各州立場,二是美國沒有一個像歐盟一樣的碳市場,所以也無法對碳價格統一定價。 但最近事情有一些變化。一位共和黨參議員在2022年5月出人意料地支持民主黨的這項碳關稅計劃。這意味著美國征收碳邊境稅的可能性更大了。據Politico報道,北達科他州參議員凱文·克雷默表示,如果能夠與其他富裕國家協調,他將支持民主黨人在2021年10月提出的碳邊境稅計劃。
今年5月,他在華盛頓特區的一次活動中說,“我認為這是一種碳俱樂部式的機會。”這個態度轉變,有一個大背景。就是目前擔任G7輪值主席國的德國,一直希望讓所有G7國家都簽署一個氣候協議,組成一個氣候俱樂部,變相制造一種綠色貿易壁壘。根據美國氣候領導委員會最近的一份報告,如果所有G7國家都采用碳邊境稅,可以將全球溫室氣體排放量減少5.5%。如果說美國的態度還比較曖昧,英國則比較堅定。英國正準備開發一個與歐盟完全相同、名稱完全相同的CBAM。英國本來以前就是歐盟的一部分,只是脫歐之后,如果要跟廣大的歐盟國家進行貿易,必須在碳市場機制上跟歐盟保持同步,這樣才不至于給英國本土企業帶來額外成本。其他幾個正在研究的國家包括加拿大和日本。加拿大從去年就開始研究,征詢公眾意見。但是美加之間的貿易非常密切,所以加拿大一定要關注美國的態度。日本很早就提出來碳關稅的想法,要和其他國家聯手應對碳泄露問題,沒明確說碳關稅,但是也在規劃之中,以回應CBAM,兼顧本國產業競爭力。
2、未來貿易規則很可能發生改變
如果只有歐盟實施碳邊界調整機制,或許影響有限;但如果其他國家大幅跟進,中國企業又沒有可供減免的機制規劃,沖擊效應就會非常顯現。未來國際間解決碳泄漏的主流策略,將偏向碳關稅或碳邊境調整機制,勢必對以貿易為主要經濟型態的國家帶來極大的供應鏈壓力。根據Resourcetrade.earth機構的數據,一旦歐盟推出碳關稅,從貿易額看,影響第一大的是俄羅斯,第二是中國。但是俄烏沖突之后,本來就對俄羅斯實行制裁的歐盟,碳關稅對俄羅斯的限制不大了,中國有可能會成為受影響最大的國家。

圖說:根據歐盟27國CBAM提案涵蓋的貨物進口,前20個出口國中,俄羅斯對CBAM影響最大,中國第二。數據時間為2015-2019年,單位:百萬美元。
來源:Energymonitor
特別是一旦主要貿易國家如美、日、韓、英也都跟進,中國產品出口成本將暴增數倍。所以,當歐盟綠色新政成為國際主流趨勢,企業必須盡快跟上步伐,最積極的作法就是將清潔能源或是循環經濟理念導入生產作業流程中,比如購買更環保的機器、以綠電取代化石燃料能源、入駐零碳產業園等。
參考資料:
[1]https://www.euractiv.com/section/energy-environment/opinion/cbam-moving-away-from-the-eus-economic-and-environmental-goals/
[2]https://www.energymonitor.ai/policy/carbon-markets/eus-carbon-border-tax-moving-too-fast
[3]https://www.reuters.com/world/europe/industry-steps-up-lobbying-ahead-bumper-eu-climate-votes-2022-06-06/